用物联网赚“智慧”钱 这家渝企一年订单破10亿

日期:2018-07-07 11:26:39 作者:admin 来源:未知

小区门禁卡已成过去式,“刷脸”就能进大门;家中无人,不用紧闭门窗担忧盗窃,小区内摄像头识别、对比人口信息,与公安局系统对接……

重庆有一家智能物联网公司,基于“AIoT”(智能物联网)技术,正打造出一个个智慧社区,一年订单破10亿元。在智博会前夕,重庆商报记者走近位于渝中区的重庆特斯联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:特斯联),揭开智慧社区的神秘面纱。

体验

智能建筑藏玄机 还可节能

说起城市物联网应用行业,特斯联可以说是行业内异军突起的“新秀”,这家总部位于重庆的企业,是近年来国内物联网行业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,也是重庆400多家物联网企业中的佼佼者。

他们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,在商用、市政等公共领域重点布局,为地产商、政府等提供软硬件一体的行业解决方案,2017年斩获订单超过10亿元。下一步,他们或许会成为该细分领域的“独角兽”。

7月4日,重庆商报记者先后来到大坪英利国际广场、解放碑英利国际金融中心,亲身体验智能物联网带来的改变。

通过门禁系统时,看似和往常一样的刷卡进入,却暗藏玄机。特斯联副总裁孙贇介绍,当人进入大楼时,这栋楼会首先对你进行人脸识别,识别后,系统会判断来访者身份,是业主、是职员还是来访者,并将结果显示在物业管理平台上。“若识别出的身份是职员,出入记录还可以与考勤挂钩。”

当作为访客的记者走到办公区域,面对紧锁的大门,以前需要等待办公人员从内部开门,这次只需输入办公室工作人员发来的密钥,就可进入。

此外,在一些智能化项目,大楼还会记录建筑所有相关数据,甚至是自动计算人流量,根据人员流动的情况,调节灯光光线、空调温度,甚至是拉上窗帘,为建筑物降低能耗。

以解放碑英利国际金融中心为例,其在节能运营上做了智能化升级。该项目以前日用电量平均约8.21万kwh,但其暖通空调能耗占比30%,冷却泵、冷冻泵电耗占比过大。通过安装传感器实时了解制冷运行情况,调整制冷站的运行策略,使冷水机组、冷却水、冷冻水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中的限值,一个月节电约20万kwh,按商业用电0.9元/kwh,相当于节省了约18万元。

老社区装新科技 “刷脸”进门

自2012年国家提出智慧城市战略,智慧便成了城市运营的热词,作为智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智慧社区成为了发展重点。根据2014年5月住建部在《智慧社区建设指南》中提出争取到2020年使50%以上的社区实现智慧社区的标准化建设。这几年,智慧社区的发展升级也愈演愈烈,就连老旧小区也装上了新科技。

记者来到位于南岸区海棠溪街道长化家园,发现居民回家,进小区大门只需“刷脸”,门就会“嘀”的一声打开。据了解,长化家园小区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,距今已使用了近50年,由于年代久远,小区没有围墙和大门,每栋楼下仅靠一扇铁门把守。可随着老居民们搬走,大量房屋出租,导致流动人口多,小区存在安全隐患。

为加强小区治安管理,政府在小区里安装了监控摄像头,引入智能化门禁系统,方便居民的同时,也让人脸识别更好的收集住户信息,给治安管理增加了便利。

随后,记者前往渝中区,发现路边不少老旧小区,正在进行智能化改造,装智能门禁系统或视频监控设备。据悉,渝中区正在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,预计将覆盖近60万人口,未来整个渝中区11个街道社区都将实现人口管理、人流监控、能源管控、安防管控及预警功能。

项目负责人告诉重庆商报记者,智慧社区首先是门禁系统和具有识别功能的视频监控,实现用户活动轨迹自动采集、动态信息自动上传,若识别到犯罪嫌疑人,预警信息自动推送,并让警方能动态了解管控对象。“社区民警在可视化后台能够看到社区网格情况,把信息同步传递给警方,最终可以让社区侵财案件的发生次数降低为0。”

其次是在用户登记办理门禁卡时,做好信息采集,使社区实现初步的人口大数据精细化管理,并与相关部门共享。“能够重点加强对特殊人群关注,例如对小区残疾人、老人、儿童等,可根据独居老人们的小区出入记录,确认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,以便居委会上门帮扶。”

揭秘

自主研发软硬件 成为系统化服务商

在物联网应用中,面向C端的民用领域,竞争最为激烈,出现了不少代表性的公司,如小米、嘀嘀、摩拜等。相比民用领域的公司,专注于商用及城市类应用的特斯联则有点特别。

谈起企业定位,特斯联副总裁孙贇透露,2015年底刚成立时,其实短暂尝试过用智能门锁、智能通行等智能硬件产品来占领市场,但C端市场极度分散,难以形成较厚的竞争壁垒,市场开拓速度也不及预期。后特斯联转型,以一体化解决方案为主,在商用、市政两个领域重点布局,服务大型物业公司、房地产商、政府。

由于全公司400余人团队中技术人员占比50%以上,在两年多时间已经获得各种专利授权251项,其中国际专利近10项,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。在前期已研发好的多种硬件设备基础上,转型后只需在软件上发力。

很快,他们开发了一个物联网开放平台,叫DARWIOT(又称达尔文平台),整合了硬件接入、数据采集,又兼备数据分析、开发者导入等功能。

在智能建筑背后,又开发了一个叫做ABAS BI的超级楼控平台,能将楼栋暖通空调监控、智能照明、配电监视、能源管理等模块集中在一个平台上,实现设备运行远程实时动态监测和控制,并根据人们的活动规律,安排各部分能源管网的运营,优化设备的运行策略,降低建筑运行的能源成本。

“成为能够提供硬件、软件、平台、运营为一体的服务商更具竞争力。”孙贇说道。

资本助力产业链 解决物联网行业痛点

科技的进步,硬件条件的改善给物联网的发展搭建了基础,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物联网产业,但和大部分新兴行业一样,资金问题、项目落地、项目变现成了不少初创公司的“心头难”。

然而成立于2015年11月的特斯联,仅仅经过两年多时间,就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智慧项目超8300个,累计覆盖物业面积超6.8亿平方米,服务近30个省区、70座城市超过千万的人口,仅2017年就收获超过10亿元的订单。

发展如此快的初创公司,有何秘诀?

据孙贇介绍,特斯联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大股东光大控股的支持。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领先的跨境资产管理和投资公司,目前旗下有48支基金,募集资金规模1291亿港元。

在强大的股东金融支持、行业上下游资源导入、以及专业的资本运作团队的打理下,特斯联先后获得上亿美元的融资,并通过光大控股带来了优质的政企合作渠道,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的发起人。还和公安部、科技部、工信部等国家部委联合北大、北航等高校,共同合作、研发物联网相关产品。

分析

智慧社区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?

据了解,国家战略层面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智慧城市的建设。因此,智慧社区、智慧环保、智慧交通等一系列智慧城市的基础应用领域的发展,掀起一股空前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。今年初,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宣布,今年我市将打造100个智能物业示范小区,以培育专业化、智能化、规模化的物业企业,来推进绿色、智能物业小区建设。

除了物业企业,在智慧社区领域,早硝烟四起。腾讯、阿里、360等互联网+企业频频发力,彩生活、社区001、小区管家、58到家也在颠覆传统的物业服务、社区消费。传统地产万科集团以入股徽商银行、与韵达合作为标志;华远地产联手360;正荣地产携手小米;方兴地产联合腾讯;远洋再牵手京东金融推置业无忧“金融+”。此外,招商、碧桂园、绿城、长城等品牌房企,也在酝酿智慧社区的打造。

当智慧社区利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移动互联网等全新的信息技术,把社区居民的生活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、互动化的过程中,智慧社区行业存在怎样的机遇与挑战?

智慧社区先细分再整合

曾经,智慧社区可能只是配备电子信息显示屏、安装便民缴费终端、微信或APP发布社区信息,而如今,智慧社区的内容远不止这些,综合服务平台、联网的智能设备、与公安接通的智能终端。多方发力,正试图构建多维立体的智能社区。

“目前,政府、企业都按照自己的规划进军智慧社区,双方各有侧重。”中国智慧城市创新产业大会技术总监于占涛曾说过,过去,智慧社区大多是在炒概念,现在大家在做细分发展。一方面,一些企业主要在智慧养老、智慧医疗等领域发力。另一方面,一些房地产公司在销售房子之后,计划通过物业做增值服务,智慧社区成为一个很好的点。

重庆物联网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在智慧社区领域,初创公司从事细分领域的较多。他说,重庆物联网企业中专注智慧社区的大部分在细分领域。比如有些做开放平台,提供解决方案,有些做无线3G对讲门禁控制系统、无线智能家居控制系统、无线智能安防报警系统。还有为智慧小区的物业做安全信息管理系统,包括巡更巡检、事件跟踪、人员派遣、电子公告、任务安排、风险分析和地理智能分析等功能。

“当企业以细分领域入局时,更容易形成壁垒,也更容易纵深,活下去的几率可能会增加。而后,行业面临整合,将各类智慧硬件打通。”贝信资本投资总监焦一洋称,社区内信息孤岛最终将通过平台建设走向集成,这是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和要求。

他说,智慧时代先是衍生出一些新的智慧产品,诸如各类智慧硬件,但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智慧。当行业发展到一定时期时,达到真正的智慧社区,会用一个整合系统把碎片化的系统、设备整合,将每一个分散的移动端连接起来,并通过中枢控制系统为每一个社区的成员、城市居民及他的家庭、个人和政府实现便捷的社会化服务。

数据收集、分析或成难点

数据,是一个城市智慧化建设中,或者一个社区智慧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。一般来说,智慧化项目在顶层设计的目标定位下,进行数据整合的积累,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数据分析能力和应用体系,最终形成智慧的数据体系。

但面对庞大的数据,哪些有用?怎么收集?怎么集成?

“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,各应用商有不同的系统,还需整合。”重庆物联网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,目前很多智慧社区系统标准不一,互不兼容,接入受阻,有些实施方和维护方不同,也缺乏沟通,若在智慧社区形成一个标准,将大大提高其建设进度。

其次,大数据的收集、筛选或许也是难点。“收集方面主要是智能终端,摄像头人脸识别比对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点,很难做到100%比对成功。”焦一洋指出,智慧社区内的摄像头多,每日收集的信息也多,现在主要是在居民信息管理、治安管理等方面应用,但还需要在综合应用、深度应用、应急应用、社会应用等多方面研发,挖掘社区大数据更多的可能性。